國中教育會考的好壞




立即點擊


各位好~我不是今年十二年國教的學生~我年紀很大了而我在報告要針對台灣教育自己選擇一個題目所以研究了這個但是對於近年教育開始改革十二年國教所以資訊不是說很發達目前大概得知這個教育會考只是一種確認學生的學習品質而給一些高中老師和學校或父母來了解學生們這三年學習的成果好讓高中老師和學校或父母知道學生們的程度給予適當的準備和挑選學校貌似跟基測不同了~不是用分數入學的而是自行挑選自願~來入學~再依照學校的標準入學或是學校自己開考試~來讓學生們應考入學(相當考研究所形式一樣)不過貌似入學人數超過有些學校會採用這會考的成績來決定入學人數因此未來可能還是會占學校入學的成績一部分但這個會考有好相當也...顯示更多各位好~我不是今年十二年國教的學生~我年紀很大了而我在報告要針對台灣教育自己選擇一個題目所以研究了這個但是對於近年教育開始改革十二年國教所以資訊不是說很發達目前大概得知這個教育會考只是一種確認學生的學習品質而給一些高中老師和學校或父母來了解學生們這三年學習的成果好讓高中老師和學校或父母知道學生們的程度給予適當的準備和挑選學校貌似跟基測不同了~不是用分數入學的而是自行挑選自願~來入學~再依照學校的標準入學或是學校自己開考試~來讓學生們應考入學(相當考研究所形式一樣)不過貌似入學人數超過有些學校會採用這會考的成績來決定入學人數因此未來可能還是會占學校入學的成績一部分但這個會考有好相當也有壞~~但好壞我不知道在哪(必近我不是應考生)各位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來說說他的好壞吧(算感想吧)若你有認為哪裡有問題需要解決的~也可以提出來最佳回答~我會挑選對我比較有用叫好的~不會投票所以各位可以盡量回答各位的回答我都會採納~感謝各位





版大你好 我是這屆的應考生 關於會考的部分我們是最清楚不過的 這個政策最原始的想法的確是好的!但是它實施的方法不對 就打個比方吧 教育部表示會考是為了讓學生們減輕負擔 但其實沒有 因為我們是第一屆 所以很多東西都是史無前例 例如考題 沒人知道考什麼 所以每天就是考 不斷的考 壓力反而更大 以前基測時代 一次考就定生死 而且是用PR值來計算的也比較清楚 會考時代 一次會考你成績不滿意還可以參加7月時的特色招生(好學校幾乎都是利用特色招生來招學生 所以成績好的學生為了要考更好的學校比普通資質學生要更累) 特色招生的題目比國中教育會考還難 這對於想考好學校的同學們也是一個更大的壓力 況且也沒有考古題 還有基測時代是用PR直來測程度 會考使用精熟 普通 待加強 其中精熟又分A++A+A普通B++等等以此類推 這個的風險在 如果今天兩個學生 一個學生錯的題目平均分散在每一科跟一個學生錯的題目都集中錯在某一科 且錯的題數前者比後者多一點來講 以我們班來講 平均錯的學生排名卻在比較前面 這不是不公平嗎? 總之我只想講 很多不懂會考的人真的以為他是個好東西 我只能說 壓力比基測時期大 沒有所說的特別輕鬆 因為要很拼 可能因為錯一題就從第一志願掉到第3 第4志願 這個非常恐怖 免學費也只是包含學費 學雜費自已要付 到了高2則是看全家族的年收入 年收入若有超過120還100幾萬我忘了 學費就要自己負擔 最後 我們是學生 不是白老鼠 這可是關係到我們的未來





>這家不錯*****買幾次啦真的一樣倠刻呕>快去這里*****我每次都是去這里看劏勀匦勵勄先簡略敘述自己的看法:一、就會考考試本身,以教育部最原始的目的,進行評量並補救教學,使每個國中生畢業時,都能有最基本的知識,這一點,考試本身無好壞之辯,畢竟,要補救的,也只有最後30%左右的待加強級學生,但這些學生,說實在的,不論任何原因,待加強級的科目,早在國一二就已經完全放棄學習,才有可能在會考落到待加強級,又豈能只憑一個暑假,就補回學生應有的基本知識?所以也只是教育主管當局,自以為是的空中樓閣理念目標而已二、會考利弊最重要的,在於12年國教免試入學,列為採計的評量項目,與基測最大的差異,在於:基測是常模參照,簡單說,分分計較以分數算人數PR會考是標準參照,簡單說,每題設定為三種級別標準之一,視單科答對題數決定級別,舉一個例子假設會考數學選擇總共25題(103非選不計分,就不列入考慮),其中20%題目(5題)採用「答對為精熟級」的標準(此標準必有鑑別度,也就是難題,故以下皆簡稱難題);40%的題目(10題)採用「答對為基礎級以上」的標準,另40%的10題則採用「答錯為待加強級」的標準(此標準必屬多數人答對的最簡單題目,以下簡稱易題)某生答對21題,就是精熟級,不論錯的四題,是難題還是易題要這樣分也沒關係,但免試評量計分問題就來了假設,滿分100,答對題數%=分數%,每科都設定15%難題+45%基礎題+40%易題甲生每科都答對85%題數=85*五科=425分=五科精熟級=免試會考總積分30分乙生四科全對+一科答對84%題數=100*四科+84*一科=484分=四精熟一基礎=免試會考總積分28分看似會考總積分只差兩分,但填為同志願序的學校,甲比乙先錄取,甚至,以至今三次模考來看,兩者學生區排名,以北基區來說,差距至少500名以上,而在實際選填志願時,兩者第一志願,以傳統排名論,可以相差五個志願以上再極端的例子:丙生一科答對85%題數+四科答對40%題數=85*一科+40*四科=總分245分=一精熟四基礎=免試會考總積分22分丁生五科都答對84%題數=84*五科=總分420分=五基礎=免試會考總積分20分丁vs丙就如上例乙vs甲一樣的慘那麼,對自己不擅長沒興趣的科目,無論怎麼拼,都拼不到答對85%題數,但卻輕易可答對50%題數,反正都是基礎級,學生又何須努力學更好?把時間用在另一科自己擅長又有興趣,隨便考也能答對80%的科目,練到能答對85%進入精熟級,會考積分馬上多兩分,不是更本輕利厚?所以,我認為,會考本身無好壞,但因免試評量的計分方式,長期必引導學生抓強放弱,所謂的強科,就是自己最有興趣最拿手最容易拿高分的科目從好的方面來說,這算得上「某種程度」的適性教學(只拼自己最喜歡科目),從壞的方面來說,不喜歡的科目,只要能會一半就好(反正50分和84分都是基礎級),無需多努力學更多更好,就成了對往年各科「均衡發展」的反向力了以上淺見請參考參考資料:自己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409000015KK05203

91B174EFEC307D78
arrow
arrow

    eocs7a+dnojk1lqvib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